iCobra

07 Jun.

站在《起跑线》,面对的是整个社会

——观影《起跑线》

许久未曾更新动态,如今终于脱离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困扰,可以写写随意的文字,也不失为一种欢愉,正借着自己从大学走向社会,高考为一批高中生划定新的起跑线,来谈谈这部年初就已经看过的电影。

从电影本身来看,可谓戏剧性突出,无数的巧合碰撞在一起,无数的矛盾拥挤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,似乎每一个画面都想表现出感情,或许欢乐、或许搞笑、或许绝望、或许忧伤。但不可否认,这戏剧性的冲突确实能针砭时弊,哪怕并不是我国国情,一就能让人体会到真切的代入感,似乎我们不仅看到了上学抢名额的争端,更体验过一般。

从贫到富,回归贫,再回到富,主角一家的改变展现的淋漓,从一开始的土豪作风,到中间的惺惺作态,再到最后的随性坦然,似乎就是一场土豪到富翁的变形记,他们拥有的金钱从未减少,但却在这个过程中,富有了对生活的感触,对人生的感悟。

无论新闻还是公众号,其实国内看到熬夜排队抢上学名额的事情也不在少数,或许电影为了效果有更戏剧化的夸张,但事实却也如此,我们可能不屑,可能嘲讽,但是,这样真的错了么?

就像电影中学校选择孩子的方式——认为父母是商人暴发户会不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,这种选择方式一样,家长的排队,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,也是一样的思维逻辑——概率。

现在总是讲究大数据,讲究通过庞大的数据找到一般性规律,并认为这种规律是最准确的,但是,却忽略了个人的特异性,人不是单纯的数据,人心的复杂性更是无法被大数据统计,试想在一瞬之间会有多少想法从脑中闪过,然后选择其中的某些或者某个被执行,这种复杂性让看似合理的概率选择出现了偏差,就像影片中的男主一家,他们重视孩子的学习,却被规律排除在外。

其实追求大概率没问题,哪怕我个人,也希望把一切能抓到的资源和希望都抓到手中,但事实上,当木已成舟,我们还是只能拥有其中之一,在这种多与少的区别中,或许我们也该考虑一下,所谓全才与专才的问题,我们究竟该做何选择。

或许正如《武林外传》中所说“没有终点,设置起跑线又有什么意义?”

或许追求大概率,追求多机遇,只会让人更迷茫,更慌张。

电影中有很多对比的表达,富人与穷人待人接物的态度,校长道貌岸然与安怀鬼胎的人生信条,孩子潜力开发时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对待方式,但最让人心动的,还是最后男女主角的相依前行。

看起来,女主人可男主,男主问心无愧,是多么温馨,但实际,或许这才是最大的悲哀,最深刻的真相。

哪怕我们坐在电影院前为男主高兴,落泪,在现实中,或许我们依旧是那视而不见的多数人,甚至也在不知不觉间嘲笑着“独醒”的少数。很多人抨击应试教育,也很多人抨击裙带关系,但是,有多少人有勇气成为男主?并没有,大家都是龙套。

其实仔细想想,如果人人都能如男主“醒来”,制度还重要么?或许并不重要了,因为在每个人的坚持下任何制度都会公平正义,反而是现在我们抨击制度,抨击规则,却不考虑自己,让制度变的不的人心,让规则被一遍遍修改,却依旧收效甚微。

校长在电影中成了反派,他思维上已经扭曲变形,被自卑心理控制,但抛开善恶,他的努力也应该有目共睹。

曾经备受欺凌,他没有抱怨,而是努力成为受人敬仰的一校之长,起码到这一个节点,他反而是我们很多人的榜样。

我们都渴望改变,都渴望发声,渴望被社会关注,但很多时候,我们只是在抱怨,抱怨着上级的偏差,周遭人的片面,用“有眼不识泰山”来自欺欺人,却忽略了努力,并不是只有站在顶峰才能有所作为,但确实,只有爬得越高,越能让自己的声音被人听见,让自己拥有改变社会最大的可能性。

我们都该努力,不是为了反击报复,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呐喊更嘹亮,让我们的旗帜更鲜明。


评论
热度(7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但还彼身以彼道,倾顾寰宇,傲然一笑
魅影刃扬万千枭,血染江山,倜傥今朝

© iCobra | Powered by LOFTER